【争鸣】《长子就是“长子” 》作者/申修福

作者:shengjie 分类: 长子人文 发布于:2019-2-2 17:10 ė2469次浏览 60条评论

【右起第一个为申修福老师】

      看了2015年1月6日《上党晚报》刊载《长子并非是“长子”》一文后,觉得其所说内容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特写此小文,以正视听,并与郭安廷同志商榷。

尧有多少个儿子

郭安廷《长子并非是“长子”》一文说:“尧帝生十二子女”,并将“十子”从长到幼一个一个地点出了“名字”。
我不知这些材料来自何处,其中有几点值得商榷。其一,尧帝有“十二子女”不差,但其中并不包括所谓的“长子监明”。因为历代史书都明确记载,尧帝选定舜做继位人之后,为了考验舜的德行与才干,曾采用了“九子事舜,二女妻舜”的特殊举措,这“九子事舜”的“九子”,既不包括丹朱,也不包括“监明”,因为此时的“监明”早已经不在人世了。如果加上“监明”,那尧帝的子女就成“十三个”了,而不是“十二”。其二,《吕氏春秋》载:“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这是说尧帝将大位授予舜,而不授给他的十个儿子的任何一人。此处说的“十子”,自然包括丹朱在内,且以丹朱为“长”。其三,据我有限的阅读范围,任何史书中从未见有“次子朱”这样的说法,安廷文中所说“《淮南子》曰:‘尧次子朱,虞封房侯。’”经查《淮南子》,并无此说。这仅是清乾隆版《潞安府志》中一段话,但它与《淮南子·泰族训》中的原话大不相同。其四,安廷文中所说“十子少康,即杜康,酿酒的发明者”此言实在有点太离谱了,少康是夏朝第三位国王太康之孙,是启的曾孙,大禹的玄孙。他怎么能成了尧的儿子呢?

到底谁是尧的“长子”

据史料记载,尧有四个妃子,其次妃首先生下儿子“监明”,按照顺序排行,这“监明”无疑应该是尧帝的“长子”了。可这个孩子生来体弱多病,只活了七八岁就“夭折”了,并未长大成人,所以历代史书不多提及此事。随后不久,正妃散宜氏就生下了“丹朱”,这给悲痛之中的尧帝带来极大欢喜,从此也就慢慢地将“监明”忘却了,其“长子”名分也渐渐地由“丹朱”取而代之。这一点,尧帝一家认可,尧帝周围的人认可,后来的历史记载也都认可了。
         你看,《尚书》的《尧典》一文,不是载有尧晚年选拔继位人这件大事吗?当时就有人推荐丹朱,其理由就因为丹朱是尧的“长子”。但尧说不可,尧认为丹朱难以胜此大任,他驾驭不了治理天下、承截天下的历史巨轮。按照《淮南子》的说法是“虽有法度,而朱弗能统也。”所以才有《汉书》所言:“(尧)让天下于虞,使子朱处于丹渊,为诸侯。”司马迁的《史记》也说:“封尧子朱于丹渊,为诸侯。”
         更为明确的是,《庄子》一书中尚有“尧杀长子”一说。这里的“长子”所指就是丹朱。并且指的是丹朱联合有苗共同反尧,结果兵败怀惭,自投南海而死这件事。此为丹朱的另一传说。这里不多赘言。
还有一点很是值得玩味和思考。这就是一般史书记载都说“丹朱不肖”,但在古籍名著《山海经》中,却数次出现了“帝丹朱”这个非同寻常的称谓。这说明对丹朱的评价,历来存在不同的声音。我们仅从“帝丹朱”与“帝尧”、“帝舜”等并列在一起这个“历史现象”来看,能说这不是对尧帝长子丹朱的一种肯定、一种尊崇、一种钦佩、一种发自内心的礼赞吗?

长子就是“长子”

长子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地名之一,是山西省最早一家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命名的“千年古县”。长子作为地名,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且代代延续,始终不改。这不仅是长子人对丹朱的深刻记忆和永久怀念,更是对圣君尧帝的崇高敬意和万代景仰。
         长子就是“长子”,这有千古以来口传历史为证。长子先人们口口相传,代代相传,说尧的大儿子丹朱封于此而得县名,这种口传历史是一种难得的“活化石”,它的价值尤为珍贵。
         长子就是“长子”,有历代方志记载为证。无论县志、府志、省志,都有这样一条记载:“县之名长子,相传为丹朱封地。”一句“相传”,道破了它久远的历史和古老的“根脉”。
         长子就是“长子”,有古老的碑刻为证。长子尧庙山发掘出一块《重修尧庙碑记》,碑文说:“昔尧有十子,九男事舜于猷亩,封丹朱于我漳源,因名其邑曰长子。”
         长子就是“长子”,有丹朱为长子留下来的古迹为证。清乾隆版《潞安府志》载:“丹朱城,即旧城。唐《十道图》:‘尧长子丹朱筑。’”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云:“长子城,丹朱所筑,丹朱,尧之长子,因名,亦名丹朱城。”
长子就是“长子”,有与丹朱相关的山水地名为证。如《高平县志》载:“丹朱岭在县北四十里长子县界,以尧长子丹朱得名。”
         综上所述,不幸夭折而未能成人的亡魂监明只是尧家的“头生孩儿”而已,而丹朱却是被历史公认的尧帝“长子”。称丹朱为“尧之长子”的文献记载不胜枚举,尤其是舜登帝位后,对丹朱处处是以“尧帝长子”的身份、规格和礼节相待的。这已成为天下皆知、无法否定的铁的事实。所以,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再说一句:长子就是“长子”!

本文出自 长子之家(www.vzhangzi.com),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0

上一篇:“烧毛”和“烧不干”方言探源 作者:申修福

下一篇:长子县西南呈“八音会”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