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鸠山——撰稿人:王婷婷

作者:shengjie 分类: 长子景色 发布于:2019-2-1 17:39 ė4112次浏览 60条评论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将陪同大家游览长子著名的旅游景点——发鸠山,我是这次的导游员小王,欢迎大家来发鸠山游玩,并且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从长子县城往西有两条路可以通往发鸠山,一条是沿长临线(长治到临汾),从良坪村到黑虎岭,由一条向北的土路可到达发鸠山主峰,且称南线;另一条是沿公路直接过发鸠山隧道后100米左右,也是沿一条土路登顶发鸠山主峰称北线。发鸠山又名发包山、廉山、鹿谷山、发翁山,位于长子县西侧石哲镇和横水、王峪两个办事处境内,属太岳山脉中段东支,总占地面积约90平方公里,由三座主峰组成,海拔1646.8米,是全县的最高点。东山脚下有清泉汩汩,为浊漳河之南源,《水经》:“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发鸠山”。山因水而灵秀,水因山而妩媚,古县志长子八景之一“漳源泻碧”即源于此。
发鸠山是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山峦之一,是精卫填海神话传说的发源地,是精卫鸟的故乡。因《山海经》记载的“精卫填海”的美丽传说而闻名遐迩,上古时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共工战败后天颜而羞怒,发怒后头触“不周山”使天柱折,地断绝,天倾南北,地不满东南,这“不周山”就是发鸠山,其山势矗立,蜿蜒南北,怪石峥嵘,庙宇在云涛雾海中若隐若现,犹如仙境。这当然是上古神话传说,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神秘之处,也更增加了发鸠山的神奇莫测。
在自然生态方面,发鸠山植被密集,一年四季四景:春季黄花满山,生机勃勃;夏季碧绿诱人,流水潺潺;秋季心旷神怡,金黄遍野;冬季银装玉砌,神驰不羁。若你夏日来到发鸠山,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会感到发鸠山森林中富含负离子氧气,会让你有进入仙境般美妙无比的感觉,对人身体健康非常有益,这里还被称为“长寿山”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发鸠山旅游开发集观光、休闲、度假、祭祀于一体。
发鸠山峰顶是一块面积不大的平地,古人曾在这里修筑庙宇,叫做“灵应侯庙”,每到夏季,茫茫云海环绕峰腰,其景极为奇特,主峰稍南有一无风台,这里任何时候都无一丝一缕的风息,偏南依岩筑室,为寺僧禅室,称“起云洞”,洞口有石山,云起冉冉。登临山顶,可俯瞰长子县全境。峰顶有窑洞三层,依山筑就,每层开凿三窑,窑中有隔墙,分为二洞拱碹,一层计三窑六洞,三层呈阶梯型。当地人俗称“九窑十八洞”。论风格,没有敦煌的瑰丽,也没有云冈的恢弘,但自成气息,与山峰浑然一体,洞中大多供奉道教诸神,只有底层是达摩祖师洞,为佛教人物。
发鸠山脚下有清泉,是浊漳河的主要源头,古时建有“泉神庙”,《山海经》中明确写着发鸠山有“漳水出焉”,满目蓊郁,紫气萦回,蝶舞莺飞,一股清泉崩石而出,掬水入喉,甘甜如蔗,使人神明思澈,五俯清爽。兹浊漳之水,出西山,穿幽峡,抵平川,入漳河;千百年来,清莹秀澈,漱涤万物。难怪古人叹曰:“寒凝不为之损,暑雨不为之增”。泉着,山之精气所发也。
灵湫庙
浊漳河水从山脚下流出,一片碧绿,湍流直泻,西流东注,妙不可言。“漳源泻碧”一景,自古就是长子县“八景”之一,源头古有“四星池”,池畔有祠。后改名为灵湫庙,为祭祀炎帝之女女娃所建,其庙创建甚早,已不可确考。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夏天无雨,于是四方百姓都到发鸠山浊漳源头祈雨,不到两日竟然真有降雨。宋徽宗不知听谁报告了此事,龙颜大悦,欣然赐封山祠为“灵湫庙”。
从此,此处四时祭祀香火就愈加旺盛。灵湫庙虽然庙宇规模宏大,造型别致,建制完备。正殿前原有木刻对联一副,内容为:女娃理水,南经北纬,汇集神泉出灵湫;浊漳泻碧,西流东注,灌溉上党万顷田。祭祀女娃精卫的原址依然留存至今,面阔三间,残破不堪,名称不存。殿内塑像全无,砖砌供台尚存,上有烧制砖文“海水”或“海波”等与精卫有关字迹,可略作印证。内存古碑数通,宋、元、明、清有之。庙内所供之神,为女娃和她的母亲与姐姐三人,千百年来香火不断。每逢水旱之年,当地人们都要到灵湫庙前祈祷,据说每求必应。
黄(皇)故坟
在主峰之西北山坡密林里,有一残砖瓦砾沙石泥土聚成的大堆,上面杂草丛生,是沙石雕砌古坟一座,依山势趋向,坐东南,朝西北,俯临山下杨家沟村,年代无考,百姓俗称黄(皇)故坟。传说为女娃之墓,因女娃未嫁,属黄花闺女,故称黄姑坟。亦有说为炎帝之女,称为黄姑坟。石雕墓坐东南朝西北,通体用砂石雕砌,前设墓道,呈长方形单室结构,其左、右壁及后壁各设小龛式耳室,前墓道门石额上刻“视死如归”,石门框刻有对联倾覆不能视,墓室后壁上嵌石质扇形额,题刻行书双构“藏真”二字,旁有两竖石,阴刻草书联为“难随河山留世上,别有天地非人间”,字体为摹王羲之行草体,墓前散有石柱二根,石横额一根,原有牌坊之设,现已坍塌无存。

关于“黄姑坟”名称的由来,在长子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发鸠山周围是一片汪洋大海,女娃之母一日去海边洗衣,不幸落水而亡,女娃为报母仇,发誓要填平大海,于是变为精卫鸟,衔石填海,所以发鸠山的石头全是小碎石,因女娃未找婆家嫁人,所以葬她的坟称为黄姑坟,这段民间传说,与《山海经》所载内容大致相同。

拴虎石
据说,现在发鸠山的“李能伏虎处”、“拴虎石”和“黑虎庙”等与当年崔珏的断虎伤人案有关。唐代以后直至明清之际,在晋东南上党、泽州(今长治、晋城)一带民间多见一种在其他地方见不到的庙宇,称曰“崔府君庙”。今人多不知这其中的瓜葛与原委。殊不知这个“崔府君”不但与长子县而且与发鸠山都有某种直接的联系。所谓“崔府君”,本名崔珏,字符靖,隋末唐初乐平人(今山西省昔阳人)。唐贞观七年(公元636年)时崔元靖为长子县令,其在职期间秉公执法、除恶扬善,一时间威名远扬。崔珏曾严戒民间不得杀生,但有一日讲在发鸠山一带有猛虎伤人,于是崔元靖派班头李能火速进山,务必擒拿黑虎归案,李能一伙不辞辛劳、排除险阻、穿林越岺,细心搜索,总将黑虎捕获,途经山腰半汤店时,李能等人将黑虎拴于一巨石上,而该巨石据说就是今天的拴虎石。虎见县令即随之而至县衙,崔元靖升堂历数该虎吃人罪恶,该虎当即负罪触阶自杀而亡。从此,崔府君的名声更是轰动城内。崔珏是唐太宗李世民时的长子县令,但在其一百余年后的“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居然还梦见他,而且梦醒后立即赦封百年前的崔珏为“显圣护国侍应侯”。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晋东南一带多见“崔府君庙”的缘故。我县境内就有府君庙多处,一处位于县城东大街,方便的时候大家可以去府君庙一游。同时还有虎西街的崔珏断虎处。

本文出自 长子之家(www.vzhangzi.com),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0

上一篇:《精卫填海》渊源-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发鸠山

下一篇:《游览神农公园 长子历史再现》撰稿人:牛振洲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