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白鹤观》作者/牛振洲

作者:shengjie 分类: 长子景色 发布于:2015-3-24 16:37 ė2299次浏览 60条评论

      长期生活在长子的人对白鹤观碑应该是不陌生的,因为它至今仍屹立于长子县城北的同福村与河东村交界处的高台之上,与北高庙隔水相望。假如春暖待耕之际,站在北高庙向西南望去,一眼就能看到白鹤观碑。
      我记得第一次走近白鹤观碑,约在20年前的一个春天,到河东村一位好友家作客时,听村中一老人讲:在河东村南有一个石龟,驮着一块大石碑。石龟头朝同福村,尾向河东村,石龟是吃同福屙河东,属于河东村造福之神龟。因此,河东村村民对其信奉有加。听了老人所讲的这个玄而又玄的故事,好奇之心油然而生,在好友引领下,我有幸近距离观看到神龟驮碑的真实景象。只见高大宽厚的石碑,把石龟深深地压到土里,才理解到村民之所以把它称之为“神龟驮碑”的道理。如果不是神龟,还真的驮不动这么大的石碑。从此,神龟驮碑在我心中就变成了白鹤观碑的代名词。
      也许是上天对我的青睐,后来我有幸成了一名文物工作者,便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接近它。原来它的全称是“大唐潞州长子县白鹤观之碑”,简称白鹤观碑,螭首龟趺,通高435厘米。碑首高50厘米,碑座高135厘米,碑身高250厘米,宽128厘米,厚44厘米,碑阳、碑阴皆有文字。阳面碑额隶书阴刻“大唐潞州长子县白鹤观碑”。碑文为楷书,2700余字,无书丹人姓名,相传为虞世南所书。碑文书法用笔修整,严谨肃穆,体式从容,结构疏朗,凝实中有清逸之趣。阴面碑文为五言四十四韵诗一首并序,在诗后书有“功既就,事亦列。即天宝三载中春闰月首旬餘六日也”的记载。(见清嘉庆二十一年版《长子县志》)
      如此大的碑体和这样长的碑文,在长子县境内实属罕见,比树立于法兴寺唐咸亨四年(673年)的《古慈寺郑王石记》要高大得多,由此即能推断出白鹤观在当时的气派和规模。但当时为什么会建造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道观呢?原来,唐朝皇室出身于北朝的鲜卑军户,并非名门望族。李渊、李世民父子在隋末起兵争夺天下时,为了抬高其门第,争取上层贵族的支持,便巧妙地利用道教祖师老子姓李的巧合,尊“老子”为唐王室祖先,宣传自己是神仙之后裔,并强调建立李唐王朝是“君权神授”的结果。道教的上层人物为顺势争取新统治者的支持,也到处制造所谓“老君显灵”的宗教神话;因此,道教在唐代就成了国教,兴建道观也就成了当时各级官吏的主要任务之一。
      长子兴建的这座道观为什么会取名白鹤观呢?相传鹤是道教的仙禽,有“鹤寿千岁,以极其游”之说,与佛教追求摆脱苦恼、达到涅槃不同。道教追求的是长寿、羽化乘白鹤升天成仙,所以鹤就成了长寿的吉祥物。又据民间相传,吕祖(吕洞宾)在师傅汉钟离指点下,在终南山鹤岭经过勤修苦练终于成仙。一日他驾鹤仙游,路过长子城北的熨斗台,见此处祥云缭绕、松柏成林、花草茵茵,就决定在熨斗台上住了下来,并开始在此种植奇花异草,行化度人。有一天,吕祖发现熨斗台西南方向村子里的人,都到村北的雍河里取水饮用,即命白鹤童子去询问村民为什么不在村中挖井取水饮用?白鹤童子根据该村民答语回言,村中之井水涩苦不能饮用。于是,吕祖就派白鹤童子往村中水井里投放仙丹。从此,村里所有的井水就变得如甘泉一般。后人为了纪念吕祖和白鹤之功德,即在熨斗台上创建了纯阳宫和吕祖阁,并在熨斗台西南建起了白鹤观。传说终归是传说,想要揭开白鹤观的神秘面纱,还得从白鹤观碑的碑文说起。
      据碑文记载:“……白鹤观者,垂拱二年之所立也……垂拱二年,长子县宰朝□大夫高同营创基宇,造立尊容,建此丰碑,旌以功德。属高公坐事去官,历载推迁,不遑修复……伏惟应天皇帝陛下睿图鼎盛……岁阜时康。朝义郎行长子县令郑遂,辰像授精,山河诞粹,锐器出昆吾之域,桂树生天山,瑗珍罗生,波涛汩起,南宫曳屣,北海横经,载德象贤,不僭于弓冶……观主谷太希、上座常齐物、监斋任太素、练师李知白、威仪程游玄、法师韩驯□等,并业彰善救,体应徐生,抱鸿宝之微篇,伫□裳之远驾。道士关兴图、韩道宗、宋子仙、魏玄宗、万冲仙、杨翥鹤、鲍探玄、鲍习庄、五羽客、李真邃等,劲节霜明,清心月映,超风尘而不杂,泛道德以孤征,道士郭法傅、无光隐、李虚室,并依仁践义,蹈礼鸣谦,或筮仕周行,或栖闲郑圃,顾循诸已,攀日姓以承恩,伏想帝乡,轸天崩而倍怆。乃与邑宰郑公及观主等,造斯妙像,同立胜缘,上奉圣因,侧申追福。……”
      垂拱是唐睿宗李旦的年号,这时武则天已控制朝政,睿宗毫无实权。但史书还不能把它算作武则天的年号。就是在这样一个政局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县令高同开始了白鹤观的营造工程,并计划树碑以记功德。但其后不久他即“坐事去官”,白鹤观建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县令高同“坐事去官”的原因碑文虽无记载,但是我们打开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还是能够揭示当时内幕的。
      垂拱年间,是武则天预谋代唐的重要时期。这时的武则天为了使自己尽快登上皇位,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是尊佛抑道,寻求登极称帝的理论依据。根据佛教《大云经》中“净光天女曾在同性灯佛那里听过大涅盘经,由此因缘释迦佛在世时生为净光天女,再次听闻佛法深义。后世舍天身生为女人成为国王,得到转轮王统领疆土的四分之一,得大自在,受持五戒,成为优婆夷,教化所属的城乡男女老少受持五戒、守护正法,摧伏外道的各种邪见异见,作菩萨事业。……尔时诸臣即奉此女以继王嗣。女既承正,威伏天下!阎浮提中所有国土,悉来奉承,无违拒者”的说法,便怂恿怀义与法明说武则天是净光天女转世,是受了“佛”的“授记”来人世间做皇帝的。于是武则天便把《大云经》颁於天下,令两京与诸州各县建造大云寺一座,各寺藏《大云经》一本,并由高僧大德升高座讲解。我县的大云寺(建在柳树村),和平顺、武乡的大云院,就始建于这个时期。二是重用酷吏,肃清政治异己。据《旧唐书》载:“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疑天下人多图己,……欲大诛杀以威之。乃盛开告密之门,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大凡善于罗织罪名的人,都得到武则天的扶持与重用;大量忠于李唐王朝的官吏,因此而被清除出了政治舞台。有了这两方面的原因,一心为李唐王朝兴修“家庙”的县令高同“坐事去官”,就在情理之中了。
      碑文中提到的“应天皇帝陛下”,实际上指的是中宗李显。神龙元年(705年)中宗李显复辟成功,同年十一月初二日群臣为中宗李显上了“应天皇帝陛下”的尊号;二十六日,武则天在上阳宫驾崩,终年八十二岁。唐中宗李显终于取得了执政的权力。这时的长子县令郑遂、观主谷太希等人奉皇帝之命,把停建多年的白鹤观重新修建了起来,并在观中塑了神像。但还是没有树立起白鹤观碑。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宗李显复辟成功之后,其生性软弱的性格就暴露了出来。他无限信任韦后,并与她同参朝政,也允许她的女儿安乐公主参政。韦后想学自己的婆婆武则天一样当皇帝。安乐公主也希望李显能将她立为皇太女,为能继承其父的帝位而创造条件。这时的大唐王朝危机四伏。到了景龙四年(710年),有人指责韦后淫乱后宫,韦后怕中宗李显追究,在同年六月就和安乐公主将他毒死在宫中。从此,李唐王朝又陷入了长达二年多的政治动荡之中。也就是说长子县令郑遂、观主谷太希等人紧紧抓住四年多的(706—710年6月)有效的时间,完成了白鹤观的殿宇修建和塑像工程;但是有关树立丰碑之事,由于朝政的动荡,又搁浅下来。
      碑阴小字:“功既就,事亦列。即天宝三载中春闰月首旬餘六日也”明确地告诉后人,到了“天宝三载”(744年),大唐王朝经历了开元之治,国力达到了顶峰。这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已有些飘飘然了,他开始纵情酒色,重用奸佞,崇信神仙,企求长生。道教中的炼丹道人成了皇帝和各级官吏追捧的目标,因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兴修道观又成了各级官员的主要任务。时任白鹤观的观主,终于将前两任县令都无法树立起来的白鹤观石碑树立了起来。这位聪明的观主,深知朝政变幻的残酷无情,所以在碑文中始终不肯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又想真实记录白鹤观艰难曲折的修建过程,于是就委婉写了一篇长达2700余字的碑文。碑文用大量篇幅歌颂了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和李显的功德;只用简单几笔讲述了白鹤观的建造过程,并请了一位善于模仿虞世南书法技艺的高手,书写了这篇碑文,镌刻在石碑阳面上。(因为虞世南那时已去世106年,根本不属于虞世南的亲笔);并把一首描写道人修行之妙的五言四十四韵诗镌刻在碑阴同时留下立碑时间。这首看似与白鹤观营造过程无关的诗文,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观主无心过问政治,只愿安心修行的心志。
      白鹤观碑上没有留下书丹者的姓名,的确是一件憾事。尽管大家都知道白鹤观碑的碑文不可能是虞世南所书,然而后来的文人墨客还是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因为碑文书丹人的笔艺实在是太高了,他模仿虞世南笔迹水平,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都深深为之叹服。以至于在《长子县志》中,也留下了“白鹤观……有虞碑仆草泽间……”的记载。

本文出自 长子之家(www.vzhangzi.com),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0

上一篇:尧乡纪事——长子县色头镇琚村(山西最美旅游村)张宇飞/讲解

下一篇:《灵境仙阙北高庙》作者/刘青云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